资源导航

【罗翔】良善生活与法治

272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更新于2021-09-01 08:12:58

1.27 GB

类型:培训

Tags:罗翔  

资源简介:

【罗翔】良善生活与法治——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罗翔】良善生活与法治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说刑法《良善生活与法治》

演讲前,混沌大学的班主任告诉我,同学们都是商业翘楚,所以主要想听一听跟商业有关的内容。我问,那来找我讲什么呢?”她说,你知道吗,赚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了!”

这当然是个玩笑,我肯定教不了大家如何赚钱,如果你想跟着刑法学赚钱的话,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当事人,我会成为你的辩护律师了。所以,我今天和大家讨论的主题是,良善生活与法治。

1.何为良善,何为法治

今天我想讲的主题有六个方面,何为良善,何为法治”,这是一个开题。法律对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护”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法治还是人治”法治的两个要义”,最后是破题,通过法治追求良善生活”。

大家知道,构成人类生活,或者构成人类思维的基本前提,就是一些超级宏大的词汇。一个人思维的深刻性,离不开他头脑中的词汇,换言之,你的词汇量有多大,你的思维就有多么深刻。

但是大家现在可以去审视一下你内心中的词汇,那些构成你安身立命的基本词汇,美德、良善、幸福、勇敢、正直等等,你真的知道它的含义吗?

第一个关键性词汇,什么叫良善(Good)?

Good是人的发现,还是人的发明?Good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是主观的,那良善不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吗?如果是主观的,那么我这么一个强大的Powerful的超人,难道不能凌驾在这种所谓的主观良善标准上吗?

英文中的Good(良善),后面加个S就变成了goods(商品),就变成了Money(金钱)。一旦当Good变成了多数,缺乏了单一性的标准,那么主宰我们安身立命的良善就变成了Money,有钱就是good,没有钱就No good,这真的是Good吗?

第二个关键性词汇,什么是法治?

一些影视剧的台词经常写错别字,搞错法治”和法制”,两者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我正式开课之前,大家要去想一想,什么叫良善,是不是良善就是Goods?什么叫法治,法治与法制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法家是不是法治?良善、法治和企业家或者和平常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法律人自诩是专业人士,的确,法律人是绝对的专业人士,因为人类最古老的专业只有三个:当人的灵魂出现问题,需要神学;当人的身体出现问题,需要医学;当社会出现问题,就需要法学。专业,Profession是从Profess而来的,它是当你进入一个职业群体,你要Profess某些东西,你要宣信某些东西。

那作为法律人,我们宣称我们相信什么呢?

2. 法律对于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护

当社会失灵,我们需要法律。大家觉得这个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多年以前,《伦敦日报》向全世界的名人征稿,征稿的主题是社会最大的乱象是什么?其中有一个作者叫切斯特顿,他在征文中就写了两个字,他说社会最大的乱象,在我。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幽暗的成分,所以才导致社会的乱象。

在人类历史上历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承认人的内心有幽暗的成分,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立场。但是启蒙时代之后,人们又重拾了古代的另外一种径路,也就是乐观主义,认为人的天性是纯良的,并不是幽暗的。 卢梭在《爱弥儿》的前言中,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的一段话,这段话是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能得到自然的帮助”。

对卢梭这些乐观主义者而言,人的本性纯良,因此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革新,教育的普及,来不断建设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能够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能够臻于完美,变成一个黄金世界。

1965年,三个大学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搞了一个实验,被称为落城(Drop City)的乌托邦实验。这三个大学生向往人类的乐观主义,认为人这一生就是要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落城的基本原则认为,人应该互助,任何惩罚都是错误的,任何强迫都是错误的。

最初一切都欣欣向荣,很多人被招聚起来,大家互助互爱,大家的钱都拿出来作为公共基金,吸引了很多人,很多空虚的灵魂。后来,来了一个叫彼得·兔的哥们,他从来不干活,特别懒惰,一毛不拔,但是没有人会批评他,因为批评就违反了落城的原则,落城的原则就是爱,不批评、不惩罚、不埋怨。

有一天,彼得·兔动议搞一个狂欢节,所有人都表示反对,说落城的容纳量有限,从世界各地吸纳人员来参加狂欢节,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彼得·兔执意为之。在互帮互助的落城原则下,狂欢节如期举行。无数人员涌入,吸毒的、性放纵的、嗑药的,最后成了一场灾难。

当狂欢节散去之后,人们越来越无法容忍彼得·兔的存在,因为他依旧好吃懒做,拒绝参与社群事务,甚至还贪污挪用公共基金。最终三个创始人抛弃了落城,落城成了流浪汉聚集的中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律之所以要维护社会秩序,是因为法律必须正视人内心的幽暗,正是因为人的内心是幽暗的,所以法律一定要以惩罚作为后盾,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于道德和宗教倡导从内心调控个人的行为,法律是以外在的惩罚手段来强行地堵住个人内心的幽暗。

3.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

几年以前发生过一个案件,父母关系不好,准备离婚,决定把两套房产都过户到独生女名下。后来父母又合好了,女儿也上了大学,老两口就决定再生一个二宝。结果女儿非常生气,坚决不同意。但是父母最后还是怀孕生了一个弟弟。女儿知道后气得要和父母断绝关系。后来她的妈妈还是经常跟女儿联系,有一次问女儿,能不能把过户给她的其中一套小的房子给弟弟?女儿当然不肯。

近期上映的电影《我的姐姐》,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非常不幸的是,弟弟才1岁多,父母出车祸被撞死了。现在问题是,姐姐要不要扶养弟弟?这个1岁的小朋友,被舅舅、大姨等亲戚轮流养了一段时间,都嫌麻烦,最后把这个姐姐叫过来。

姐姐说,这个孩子跟我没任何关系”,她最后就把1岁的弟弟送人了,还把父母给她的两套房卖掉,换了大房子,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大家觉得这个女儿构成犯罪吗?对于这个女儿,当然可以通过道德上对她进行谴责。

但是对这种人,道德的治理是无效的。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女儿构成遗弃罪,因为《婚姻法》明确规定,当父母过世,弟弟又是未成年人的话,作为有负担能力的姐姐具有扶养义务。

这就像马丁·路德·金提醒我们的,法律不可能把道德都写出来,法律也不能强迫你爱我,但是对于那种丧了良心的人,法律一定要惩罚,法律无法让一个雇主爱我,但是法律可以惩罚一个雇主因为我的肤色而不雇用我,因为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没有法律背后的那种强制力,连最低的道德都不被捍卫的话,那整个道德的大厦就会失灵。

法律和道德之间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生活上是值得点赞的,或者是容忍的,这种行为可能会是犯罪吗?很多司法机关经常说法不容情,真的法律不容情吗?

去年江苏省有一个这样的判例,老公给老婆过生日,当天喝了很多酒。结果晚上11点,老婆突然口吐白沫,全身抽搐。老公打电话叫120,急救车要一个多小时才到,打车也打不着,旁边的亲朋好友都不会开车。他知道自己喝酒了,但还是开车把老婆送往医院,最后因为醉驾被抓。检察机关以危险驾驶罪提起公诉。但是这个案件在法院,法官考虑到民众朴素的道德情感,最后认为他是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所以一种犯罪行为在道德上一定是被谴责的,而且是严重谴责。但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生活上是被鼓励的,是被容忍的,那它就绝对不可能是犯罪。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法律作为入罪的基础,而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

其实还有大量的排除犯罪性事由都是道德生活所鼓励的,它没有必要写在《刑法》中,它写在我们内心的良知中。

大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对立的,这个世界也不是善恶对决的,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善和善对决的,有很多美好的价值会互相冲突。比如没有写在法律中的义务冲突,能不能排除犯罪性呢?

最经典的问题,老婆和老妈一起掉河里,一次只能救一个,你救谁?

在法律中,我们认为救谁都可以,救妈妈,构成对老婆的不作为犯;救老婆,构成对妈妈的不作为犯,但是因为这属于义务冲突,所以犯罪性被排除,因为这种行为在道德生活上是可以容忍的。虽然法律没有说可以排除犯罪性,在道德生活上是可以排除犯罪性的。

但如果你妈妈和女朋友一起掉河里,那建议救妈妈,因为救妈妈是法定义务,救女朋友是道德义务。另,前女友跟现女友一起掉到河里面,救谁?都可以,因为都是道德义务,不会涉及法律问题。

我非常喜欢詹姆士·斯蒂芬的《自由·平等·博爱》,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任何情况下,立法都要适应一国当时的道德水准,如果社会没有毫不含糊地普遍谴责某事,那么你不可能对它进行惩罚,不然一定会引起严重的虚伪和公愤。公正的法律惩罚必须取得在道德上占压倒优势的多数的支持,因为法律不可能比它的民族更优秀,尽管它能够随着标准的提升而日趋严谨。

4.法治还是人治

人们说,后世一切的哲学都不过是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做注。说实话,当我阅读《理想国》,我能够听到2000多年前的声音依然在这个时代回响,我也相信只要存在人类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依然会在每一个时代回响。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政体分为五种,最完美的政体是贵族政体,因为贵族政体关注Good。第二种政体是荣誉政体,关注荣誉。第三种政体是寡头政体,关注Money,关注Goods。第四种政体是民主政体,关注平等。第五种政体是僭主政体,强调对自己的保护。

在柏拉图看来,每一种政体都是前一种政体的堕落形式,当贵族政体堕落就变成了荣誉政体,当荣誉政体堕落就变成了寡头政体,当寡头政体堕落就变成了民主政体,堕落的最差形式就是僭主政体。

所以在柏拉图的视野中,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本体性意义的坏,因为所有的邪恶都不过是对美德的背离。正如爱因斯坦说的,这个世界没有黑暗,黑暗是光明的缺乏;这个世界没有寒冷,寒冷是热量的消失;这个世界没有仇恨,仇恨是爱的匮乏。

我相信这是他从柏拉图获得的灵感,人类一切的坏都不过是对好的一种偏离、偏离,再偏离,它并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柏拉图认为最完美的世界,就是王道乐土的贵族政体。所以柏拉图提倡哲学王,他认为唯有哲学王能够统治世界,唯有哲学王的统治才能带来美好世界。他因此有三次叙拉古之行。

第一次是公元前387年,那一年柏拉图40岁,正值不惑之年。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修斯一世向柏拉图伸出橄榄枝,请他辅助建立一个美丽新世界。柏拉图很开心地去了叙拉古,他对着狄奥尼修斯一世说僭主制度多么多么邪恶,你得搞王政,得做哲学王。狄奥尼修斯气坏了,要把柏拉图抓起来,杀掉。最后据说是经人求情,免为一死,柏拉图被作为奴隶给卖掉了。

20年之后,狄奥尼修斯二世继位,当时的摄政王狄翁是柏拉图的铁杆粉丝,也是狄奥尼修斯二世的舅舅,再次向柏拉图发出邀请。柏拉图又去了,狄奥尼修斯二世特别喜欢听柏拉图讲课,据说会听到流泪。但是他内心最大的恐惧是担心狄翁篡权,所以总是怀疑狄翁请柏拉图来讲课的背后一定有阴谋。最后柏拉图又被抓了起来,遇上战乱,柏拉图才跑了出来。

狄翁向迪奥尼修斯二世引荐柏拉图

吃一堑长一智,柏拉图吃两堑了,居然还会再去叙拉古,去调节狄奥尼修斯二世跟狄翁的矛盾。最后下场跟第一次一样,又被当奴隶卖了,卖给了他的学生斐多。

到了晚年,柏拉图反思自己的哲学,他觉得哲学王很美好,但是不现实,人类对最优选择的追求往往会事与愿违,往往会得到最坏的结果,因为人性使得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事业都会蒙上灰尘。

柏拉图晚年在最后一部作品《法律篇》中,他开始从谈人治的哲学王变成了谈法治,认为哲学王的完美统治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法治虽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它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是一个避免出现最坏结果的次优选择。在《法律篇》中柏拉图提醒我们,如果政府由法律治理,那不管它是由一个人统治、少数人统治,还是多数人统治,我们都能够模仿最优的治理模式。这是柏拉图晚年的痛定思痛。

所以我经常不再把《理想国》看成一部政治类著作,而是一部教育类著作,因为它在教育我们如何去过Good的生活。柏拉图的《理想国》,先讨论城邦,再讨论人,好的城邦和好人。法治的前提就是对人性现实主义的把握。《指环王》的魔戒就象征着权力,有谁能抵制住权力的诱惑呢?这就是阿克顿勋爵会提醒我们,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

我非常欣赏原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裴洪泉法官的一段话,他曾经说,贪腐就像蝙蝠一样,只有在黑暗中才翩翩起舞,而正义就像鲜花一样,只有在阳光下你才能看到它的美。说得太好了!最后他被双规、被抓,据说包的二奶数量惊人。

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马里亚纳海沟到珠穆朗玛峰,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大家都听说过所罗门的审判,所罗门王是古犹大国最有智慧的国王。有一天有两个妇人张三和李四,找到所罗门王。张三抱着个死孩子,李四抱着个活孩子,两个人住在同一个房间。张三对所罗门王说,我们两人同时生的孩子,结果李四晚上睡觉的时候捂死了自己的孩子,看见我睡着了,就把她的死孩子跟我的活孩子对调了,大王你要为我做主!”李四说,错了,那就是我的孩子。”

所罗门王说这简单,把活孩子拿来,用刀劈成两半,一人一半不就得了吗?张三说大王,别杀他,这孩子我不要了。”李四说对,就劈成两半,这才公平。”我们知道这孩子肯定是张三的,所罗门王很有智慧。

但是我想问的是,大家觉得所罗门王可不可怕?他居然拥有随便把小孩劈成两半的权力。明君和暴君的界限不过一线之隔,瞬间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的叙拉古之旅提醒我们,人总是想追求最优选择,但是最后会事与愿违,与其这样,我们不如退而求其次,我们通过次优选择来避免最坏的结果。

所以法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权力的限制,法治拒绝哲学王。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因为如果法律是一种工具,那它很容易被抛弃,有用的时候就用,没有用的时候就抛弃。

但作为法律人,我们认为法律有独特的使命,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维护社会的秩序。而要维护社会的秩序,有的时候要接受一种悖论性的存在,一方面法律要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法律要防止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本身成为异化,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一种力量。所以法治天然对权力要进行限制,这才叫法律之治。

5. 法治的两个要义

什么叫做法治呢?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法治包括两方面,一个叫良法而治,一个叫普遍遵守。就是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本身是一个Good Law,而一个Good Law又会得到民众普遍地遵守。

那就不得不说到什么是好(Good)。

柏拉图说,好”就是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好的,而且它通常也能带来好的结果。注意,是它通常也能带来好的结果,但如果放在永恒的维度,柏拉图认为它一定能够带来好的结果。所以好,它既包括行为本身好,又包括结果可能带来好的结果。

好的医生,前提是医术高超,医术高超的人通常能够得名得利;好的学者首先是学问做得好,通常也能有好的结果。但是你不能用它的附随性结果来作为好的定义,不能说好医生的标准是有钱,好学者的标准是有钱,好演员的标准也是有钱。如果这样说,那就没有职业的区分了。

多年前我就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学者?是学更重要,还是术更重要?有些人说术更重要,但是我现在越来越发现这是不对的,作为学术,最重要是学还是术呢?是学。作为医术最重要的是医还是术呢?是医。

学无术,可能无法让你得名得利,但是术没有学,这个术一定长不了。这是柏拉图给我们的提醒。

正是因为这些阅读,让我相信正义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如果正义不是客观存在的,我所从事的法律可能就是一种自我欺骗。至少在逻辑上、经验上、类比上,我相信正义是存在的。

首先,从逻辑上来说,我们会感觉有些事情不正义,一定是因为有与不正义相反的概念——正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正义,感觉不正义就毫无意义。

第二是经验论。任何一种人类的感觉,都有它所投射的对象。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性欲也有所指的对象。那不公平的感觉,也一定有所指涉的对象。

第三是类比论,我在《圆圈正义》中用圆类比了正义的概念。圆这个概念是客观存在的,但你画的所有圆其实都不够圆。虽然我看不到最完美的正义是什么,但是我相信正义是存在的,因为它就像完美的圆一样存在于理念之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它不断地激动着我心弦,不断地带领着我,让我朝着正义去前进。

以赛亚·伯林,把人类的思想家分成两类,一类是一元论,一类是多元论。一元论的思想家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被称为刺猬”;还有另外一类思想家,崇尚多元主义,坚持自己的观点,但也接受对立的立场具有相对合理性,被称为狐狸”。其实这也来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克斯的一句诗,狐狸观天下事,而刺猬以一事观天下”。

非此即彼的一元主义能够迎合人性,但一元主义经常在论辩的时候,把对立的观点在道德上看成是可疑、败坏的,甚至会上升为肉体的争斗,但多元论很少会有道德上的攻击,它会承认你的观点跟我不一样,但也许我们都是真诚的。

一元论有一些代表,比如黑格尔,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的否定之否定。我经常喜欢用黑格尔的哲学,任何一种观点至少有三种立场,正说、反说、折中说。当折中成为了正说,又会出现折中说的反对说,又会出现折中折中说,理论就这么前进了。

但是黑格尔自己认为自己的理论已经发展到巅峰了,已经不会再否定之否定了。你就会发现很多一元论的思想家,他们自己活在他们理论体系之外,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双标。

大家觉得法治的哲学根据是一元论还是多元论?听过我课的同学都知道,我是典型的折中说,我觉得法治既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

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义,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公平和正义,那就谈不上良法而治了,那良善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只不过我认为这个一元就像完美的圆一样,它存在于理念界,它存在于彼岸。但是在现世中,在现象界,我们接受多元主义。

法治强调规则中的正义,所以它容忍现实生活中的有限正义,有限的人只能追求有限的正义,但是这个世界上是存在正义的,只是正义存在于理念中。我们永远不要想在现世去实现绝对的正义,因为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把人们带入了人间地狱。

法治的第二个要点是普遍遵守。

很多人经常抱怨,说我们不太尊重规则,大家尊重规则吗?我开车的时候,一般不插队,但是我看到前车不停地插,我就开始动摇了,开始慢慢觉得规则是给弱者的。优秀的人应该跳出规则之外,尼采也说超人哲学。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愿意遵守规则,因为有大量的人跳出规则之外,规则的制定者是不需要尊重规则的,这就导致没有人愿意去遵守规则。

如果你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Good,如果你认为Good只是人的假设,那么法也不可能承载客观的Good,那么你也不可能真正愿意去接受它的约束。

中国古代有法家,《韩非子》说法,编着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家谈法与术,通俗来讲,法是给老百姓看的,而术是封建帝王内心的驾驭之术。法家认为法是约束民众的,但是封建帝王却不受法律约束,他们可以任意毁法、造法,超越于法律之上。

法家从来没有对权力进行约束,法家的法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没有任何对人本身的尊重,也不可能孕育出对权力的限制。所以,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明确指出,法家跟法治,一字之隔却谬之千里,因为法治强调普遍遵守。 6. 通过法治追求良善生活

我们谈到了什么叫Good,谈到了法治和人治,谈到了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我们也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良善、存在正义,相信法治的哲学前提既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那么我对通过法治追求良善生活,有一些小小的寄语。

第一,在秩序中追求自由。法律的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的秩序,因为只有在秩序中,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很多人认为法律是对自由的剥夺,错,法律是对自由的捍卫。你觉得怎么开车最自由?是想怎么开怎么开自由,还是遵循交通法规开车会更自由?你会发现遵循交通法规开车会更自由。

但是法律中倡导的自由是一种消极自由,而不是积极自由,是Liberty from something,而不是Liberty to do something。法律保护的财产自由是,我的财产可以免于被你侵犯;法律保护的性自由是,不是你想做海王的自由,是我的性免于被你侵犯的自由。

积极自由很有可能会走向自由的反面的。以赛亚·伯林说,卢梭,如此爱好自由的一个人,却是自由最危险的敌人”。

因为卢梭式的自由,是一种积极自由,是一种突破一切规则、不要一切约束的自由,那最终会导致自由的毁灭。自由跟秩序是不对立的,因为只有在秩序中才有自由,自由绝对离不开合理的强制,就像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是在规则中追求平等。

人类关于平等的追求历来有两种立场,一种是结果平等,一种是规则平等,大家更加向往的是规则平等还是结果平等?

大家觉得每个人都上北大公平吗?每个人不经过努力就能财务自由,公平吗?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提醒我们追求结果平等最终会导致更大的不平等。

法律中的平等一定是一种规则的平等,这种规则的平等对一切人都是开放的。而如果强调结果平等,它背后的动机其实只是嫉妒,背后的动机只是想把强者拉到弱者的地步,背后一定会混乱道德秩序。

人跟人是有差别的,出生的贵族是不合理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精神上的贵族?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要通过这种筛选法则,去筛选出道德上、智力上、各种天赐恩赐的贵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跟人在灵魂上是平等的,但是人跟人在才智上,在很多方面其实又是不平等。

所以法律上的平等是一种规则上的平等,它并不反对和合理地区别对待。我们正是要通过这些规则去筛选,去筛选出自然贵族,而不是出生贵族,出生贵族是不合理的,但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自然贵族。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告诉我们,经济上的不平等,应当适当地朝着弱者倾斜,要关注社会和经济的平等,用差异原则去纠正市场产生的不公平。

你是天之骄子,你的智商发达,你出生在很有钱的家庭,说白了你命好,但是命好并不是你配的,所以你要积极地回馈这个世界。这是罗尔斯的观点。

混沌大学的同学都是商业翘楚,据说很多人都财务自由了,或者走在财务自由的路上,那是不是对这个社会要有更多的责任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精神上的贵族,因为我们要追求Good的生活。

我有一个朋友说,居住在一线城市,对这个国家就应该有更多的责任,因为你居住在一线城市是很辛苦,但是你享受着这个国家绝大多数城市所享受不了的便利条件。

我以前在伯克利和杜克大学都做过访学,我当时觉得很不理解,为什么伯克利周边的奥克兰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地方,而杜克旁边的德罕也穷得不得了,这种世界顶级名校的选址为什么就不能选好一点呢?后来我才发现,也许这就是罗尔斯所说的用差异原则去纠正市场产生的不公平,你要回馈你所在的这个社区,在尊重中走向德行。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共性上都是平等的,我也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着Good,就像大学这一个词语,University,是两个词汇:Unity代表一, Diversity代表多元化。我们在共性上都是人,有些人聪明,有些人愚笨,有些人有钱,有些人贫穷。

所以法律要维护社会秩序,要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通过约束我们能够过自由的生活,但同时我们要生出对他人的尊重,因为只有真正地尊重才是法律,才是良善生活的破题之道。你希望别人尊重你,那么你也应该去尊重他人。

我很喜欢一个英文单词,Humble(谦卑),也是两个词汇:Human(人类)和Able(能力)。

我慢慢地体会,一个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够真正拥有作为人的能力,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我们并不拥有优越于他人的一切,我们即便拥有,也是我们所不配的。愿各位真正能够在法治中过良善的生活,做法治之光。

一个人思维的深刻性离不开他头脑中的词汇,词汇量有多大,思维就有多深刻。

审视一下内心中的词汇,那些构成你安身立命的一些基本词汇,你真的知道它们的含义吗?比如说,什么叫良善”?什么叫好”?什么叫法治”?

好”是人的发明还是发现?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如果好”是主观的,那良善”不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吗?如果是主观的,那么一个拥有强大能力的超人”,能够凌驾在所谓的主观良善标准上吗?

罗翔,知名法学学者,人称B站刑法小王子”,走进混沌,带来一系列有关好”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上千年来引发无数哲人思考的法学基本命题,把它们串联起来,你可以得到一幅法学的基础思维路线图。

以下内容由罗翔老师讲授。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在人类历史上历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承认人的内心有幽暗的成分,另一种乐观主义认为人天性纯良。

乐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卢梭,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爱弥儿》,在《爱弥儿》中前言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的一段话:

我们身患一种可以治好的病,我们生来向善,只要愿意改正,就能得到自然的帮助。”

塞涅卡的这段话基本上是《爱弥儿》的中心思想。对卢梭这种乐观主义者而言,人的本性是纯良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革新,通过教育的普及,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创造一个臻于完美的黄金世界。

乐观主义描绘的未来是如此美好,以至于启蒙时代之后人们普遍遵循乐观主义的思考路径。

1965年,有三个美国大学生向往乐观主义,于是他们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搞了一个实验叫落城乌托邦(Drop City)”。

落城的基本原则认为,因为人类天生良善,所以不需要受法律的约束,落城就能够欣欣向荣。

最初落城之中的人们互助互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作为公共基金,吸引了很多人。直到来了一个叫彼得·兔的人,他从不干活,也绝不把自己的一分钱投入到公共账户,但是没有人会批评他,因为批评违反了落城的原则——爱。

有一次彼特·兔搞了一个狂欢节,引起无数外部人员涌入,不仅远远超出了落城接待能力,而且人们的行为不受约束,吸毒的、性放纵的人随处可见,使得落城乌托邦最后成了一场灾难。

为什么以爱为原点的落城乌托邦会失败?

因为人的内心是幽暗的。正是因为法律正视人内心的幽暗,以惩罚作为后盾,所以我们要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也有同学会说:维护社会秩序其实有很多手段,道德和宗教也可以啊。

我承认道德和宗教能够调控人的行为,但是道德和宗教发挥的作用是内在的,而法律是以外在的惩罚手段来强行地堵住人内心的幽暗。

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

几年以前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一个女生爸爸妈妈关系不好,准备离婚。离婚之前,爸爸妈妈决定把家里的两套房子都过到女儿名下。

后来这个女孩考上大学,爸爸妈妈感情又合好了,老两口决定再生一个二宝。女儿非常生气:你们说好了爱我一个人,怎么能出尔反尔,总之有我在,你们就别想要二宝。

父母生孩子要经过女儿同意吗?

最后父母把这个孩子生下了,生了一个弟弟。女儿非常生气,决定跟父母断绝关系。有一次妈妈对女儿说:之前我们家两套房都过到你名下了,现在爸爸妈妈有了你弟弟,你能不能把一套小的房子还回来,给你弟弟?结果女儿坚决不答应。

非常不幸,弟弟一岁多时父母出车祸被撞死了。现在,姐姐要不要抚养弟弟?

姐姐说,这个孩子谁爱养就养,总之我不会养。最后她把一岁的弟弟送给了一对农村夫妇。这个姐姐拒绝抚养弟弟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我可以很负责任告诉你,这个姐姐构成遗弃罪,因为《婚姻法》明确规定,当你的父母不在了,而你的弟弟又是未成年人时,作为姐姐一定有抚养义务。

就像马丁路德·金提醒我们,法律不可能把道德都写出来,法律也不能强迫你爱我,但是对于那种丧了良心的人,法律一定要惩罚,因为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如果没有法律背后的强制力,连最低的道德都不被捍卫的话,那整个道德的大厦就会失灵。

鼓励见义勇为,还是惩罚见死不救?

既然人类社会提倡更高道德水平的行为,那么对于社会行为的规范,到底应该通过鼓励见义勇为,还是惩罚见死不救来实现?

在世界范围内,关于见死不救有两种立法,一个叫做好撒玛利亚人法,一个叫坏撒玛利亚人法。

这个名词源于《圣经》的一个典故。有人问耶稣,你说的爱邻人,那谁是我的邻人?所以耶稣给他讲了一个比喻,有一个犹太人被抢劫了,被打了一顿,奄奄一息地倒在路上。一个犹太的祭司从旁边过,没有管他;另外一个利未人(犹太人中主要从事祭司的族群)从旁边过,也没有管他。

反倒是一个向来与以色列人相互敌视的撒玛利亚人动了慈心,把这个犹太人搀扶起来,送到客店,让他住下,给他吃、给他穿,给他洗伤口。

据考证,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这一段路非常凶险,经常有劫匪,所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从旁边过,看到路边有人敢不敢停下来?不敢,因为完全有可能是个陷阱。所以祭司和利未人的举动也合乎情理。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爱邻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有时,帮助你的人是你所厌恶的人。

于是在世界范围内派生了两种立法,一种叫做坏撒玛利亚人法,意思是见死不救,那就是犯罪。当你看到别人遭受人身危险,如果施以援手对你而言非常方便,你又不会面临什么危险,如果这时你都不做,那你就是人渣,你就要坐牢。

另一种好撒玛利亚人法不是强迫你行善,而是鼓励你行善,也就是在你行善时免除你的后顾之忧,又称之为自愿者保护法。

哪种立法更有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做好事,害怕被人讹。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一定要创造人行善的积极条件。我国《刑法》有敲诈勒索罪,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件:我扶了一个老头,最后这个老头讹我。从法律的角度这个老头就构成敲诈勒索罪。但是这种判例少之又少,如果所有的讹人者都能够以敲诈勒索罪绳之于法,那我想很多人都能够免除后顾之忧,走出冷漠。

所以,我觉得从社会效果来说,好撒玛利亚人法要强于坏撒玛利亚人法,免除后顾之忧的鼓励行善,好于强迫行善。如果规定坏撒玛利亚人法,它一定会混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如果一个人倒在地上,50个人不施援救,那抓谁呀?不好抓。

那么,法律和道德对于约束人类的行为是怎么分工的?

道德鼓励和容忍的行为应不应该被定罪?

从去年开始在B站火起来的张三最近又出事了。

张三给老婆过生日,当天喝了很多酒。结果晚上老婆突然生了急病要送医院,急救车要一个多小时才到,打车也打不着,现在张三喝酒了,要不要开车送老婆去医院?

喝酒了怎么能开车呢?但是张三想都没想,开车把老婆送往医院。结果因为醉驾被抓了。

醉酒驾车,张三应不应该被判有罪?换个角度,如果你是张三,喝了酒,老婆生病,你送不送老婆去医院?

送老婆去医院是道德谴责的还是道德鼓励的?道德鼓励,因此最后认为他是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较小的另一方的合法利益,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又如果,生病的不是老婆,而是小三呢?又该不该救?

对这个问题,只要你有朴素的常识,就知道救人是做好事,做好事怎么能够是犯罪呢?

既然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那么犯罪行为一定在道德上被谴责的,而且是严重地谴责。而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生活上是被鼓励的,是被容忍的,那它就绝对不可能是犯罪。

这就是所谓法律作为入罪的基础,而道德作为出罪的依据。

法治有一个基本的格言,在法学院不断重申,那就是:对于私权,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就是我们的权利;对于公权,只要法律没有授权,就是被禁止的。

《刑法》中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两种排除犯罪性事由,但其实还有大量的排除犯罪性事由都是道德生活所鼓励的,没有必要写在《刑法》中,已经写在我们内心的良知中。

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对立的,也不是善恶对决的,很多时候是善和善对决的。当美好的价值互相冲突时,我们如何适从?

有一个经典的送命题”:如果你老婆和妈妈一起掉到河里面,救谁?

法律中我们认为救谁都可以,救你妈妈,构成对你老婆的不作为;救你老婆,构成对妈妈的不作为,这属于义务冲突。而因为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可以容忍的,所以犯罪性被排除。

如果你妈妈和你女朋友一起掉到河里面,必须救谁?

必须救妈妈,因为救妈妈是法定义务,救女朋友是道德义务。

又如果前女友跟现女友一起掉到河里面,救谁?

都可以,因为救谁都是道德义务,不涉及法律问题。

充满智慧的哲学王应不应该拥有无限权力

了解了法律因何而存在,我们如何在一个国家的治理中应用法律?

很多人都听说过所罗门王的故事。所罗门王是古犹大国一个最有智慧的国王。有一天张三和李四找到所罗门王,张三抱着个死孩子,李四抱着个活孩子。

张三对所罗门王说,我们两人住在一间屋子,昨晚她睡觉的时候把她的孩子给捂死了,看见我睡着了,就把她的死孩子跟我的活孩子对调了。李四说,错了,这个活的孩子就是我的。

所罗门王说:简单,把那孩子拿来,用刀劈成两半,一人一半不就得了?

张三说,大王,这孩子我不要了;李四说,对,就劈成两半,这才公平。

所罗门王于是判决这个孩子是张三的。很有智慧。

但是,所罗门王可不可怕?他居然拥有一个随便把小孩劈成两半的权力,如果他真的把小孩劈成两半了,那又会怎么样呢?

一个充满智慧的哲学王应不应该拥有无限权力?

柏拉图年轻时曾在《理想国》中提倡哲学王,认为唯有哲学王的统治才能带来王政乐土的美好世界。但到了晚年,柏拉图反思自己的哲学,觉得哲学王美好但不现实,人类对最优选择的追求往往会事与愿违,得到最坏的结果,因为人性会使得任何一种看似美好的实验蒙上灰尘。

所以在人生最后一部作品《法律篇》中,柏拉图认为哲学王的完美统治不具有现实可能性,法治虽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它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是一个避免出现最坏结果的次优选择。

因此,英国首相威廉·皮特说,不受限制的权力倾向于腐化那些拥有它的人的灵魂。电影《指环王》中的指环王就象征着权力,有谁能抵制住权力的诱惑呢?

英国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阿克斯顿勋爵提醒我们,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所以法治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对权力的限制,法治拒绝哲学王。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因为如果是一种工具,那它很容易被抛弃,有用的时候就用,没有用的时候就抛弃。但我们法律人认为法律有独特的使命,在于维护社会的秩序。而要维护社会的秩序,有时要接受一种悖论性的存在,一方面法律要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法律要防止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本身成为异化,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一种力量。

所以法治天然对权力要进行限制,这才叫法律之治。

正义是否客观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法治呢?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法治包括两方面,一个叫良法而治,一个叫普遍遵守。

什么是良法?什么是正义?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记载了一场2000多年前古雅典的争论,是关于正义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确定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客观的正义,存在客观的关于好的定义,什么叫良善,是有答案的。

与此针锋相对的立场是相对主义:正义不过是强者的说辞,强权及真理。

还有第三种立场怀疑主义,说:正义到底有没有我也不知道。做人最重要就是开心,不要追究这些高深的东西。

三种立场,你持哪种?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我发现,如果你持相对主义,人类一切的道德基石就崩溃了。而且它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既然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这种观点本身不也是绝对的吗?

我又和一些陷入怀疑主义的同学聊天。

他说:老师,这个世界没有意义。

我说:同学,你在告诉我这个世界没有意义的这句话难道不就有意义吗?

因此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在逻辑上说不通。

我相信正义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如果正义不是客观存在的,我所从事的法律可能就是一种自我欺骗。至少在逻辑上、经验上、类比上,我相信正义是存在的。

首先从逻辑上来说,我们经常感觉到身边有些事情不正义,为什么你会感觉到不正义?因为一定有同不正义相反的一个概念,叫做正义。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正义,那你说不正义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是经验论。任何一种人类的感觉,都有它所投射的对象。大家渴了,有水;饿了,有吃的;甚至你有性的欲望,都有欲望所指射的对象。那你为什么时常会觉得不公平呢?那一定有这种感觉所指射的对象。

第三是类比论,我曾经写过一本小书,叫做《圆圈正义》。大家觉得,圆这个概念是客观的,还是人主观的发明?圆这个概念是人的发现还是人的发明?发现。既然是发现,那圆这个概念就是客观存在的。但你能画一个圆吗?你用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圆规画的圆,依然是一个有缺陷的圆,但是这依然不影响圆这个概念的存在。

同样虽然我看不到最完美的正义是什么,但是我相信正义是存在的,因为它就像完美的圆一样存在于理念之中,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它不断地激动着我心弦,不断的挑动着我,不断地带领着我,朝着正义前进。

法治和法家一样吗?

为什么普遍遵守也是法治的基石之一?

中国古代有法家,法家谈法治吗?

法家经典《韩非子》中有的一段话: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意思是说,法是给老百姓的,而术是封建帝王内心的驾驭之术。封建帝王不受法律约束,他们可以任意毁法、造法,超越于法律之上。

隋文帝是中国明君的代表。有一次一个谏臣向他进谏,说的话不太好听,文帝当场决定杖毙。司法大臣跳出来说,陛下,现在是夏天,而按照法律规定秋后问斩,你现在不能杀。文帝说,春夏虽然不宜用刑,但是春夏也会打雷啊,现在陛下我发怒,那就相当于打雷,既然都打雷了,就该杀。

因此,法家不是法治,因为法家不讲普遍遵守,从来没有对权力进行约束,只是一种纯粹的帝王工具,没有任何对人本身的尊重,也不可能孕育出对权力的限制。

在秩序中追求自由,在规则中追求平等

了解了法治,我对良善生活有一些小小寄语。

第一,在秩序中追求自由。

人们向往自由,但是自由分两种,一种是积极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还有一种是消极自由,使我免于我不想要的事情。

法律应该支持哪一种自由?

譬如开车,是想怎么开怎么开自由,还是遵循交通法规开车更自由?

或者,法律应该支持一个人看到别人的手机不错,就占为己有的自由?还是保护一个人的财产可以免于被他人侵犯的自由?

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之一、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曾说:卢梭,如此爱好自由的一个人,却是自由最危险的敌人。因为卢梭式的自由,是一种积极自由,一种突破一切规则、不要一切约束的自由,最终会导致自由的毁灭。

为什么我们会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太爽了,如果没有限制,我玩手机能一直玩到没有电,还得找充电宝,继续玩。

只有在秩序中才有自由,自由绝对离不开合理的强制。

因此我看书一般都要关手机,否则看书时每看两页就想按手机。人类也是一样,所有的成就靠的都是艰辛的努力。

因此孔老夫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所以道德法律的强制跟自由是不矛盾的,而法律所追求的自由就是一种消极自由。如果你死守积极自由,很可能你会成为你欲望的奴隶。在放纵中你觉得自由,其实你被奴役了。

第二,在规则中追求平等。

什么叫平等?这又是一个超级大词。

人类关于平等的追求历来有两种立场,一种是结果平等,一种是规则平等。

大家更加向往的是规则平等还是结果平等?

每个人都上北大更公平?还是每个人都要参加高考上北大更公平?

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写道,各位想象一下,你出生之前,不知道你将要来到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也不知道你会降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也不知道你智商是180还是28,你甚至都不知道你出生的时候四肢是否是健全的,大家希望来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是一个弱肉强食完全竞争的世界,还是一个即便你再弱小,也依然拥有最基本体面的世界?大家选哪个?

人跟人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15岁就能高考705分,被清华录取。这种在道德上、智力上、有各种天赋异禀的人,叫做自然贵族。我们不能因为他智商150,就给他打一针,拉低到大众的水平。

所以法律上的平等是一种规则上的平等,并不反对合理的区别对待。我们正是要通过这些规则去筛选出自然贵族,而不是出身贵族。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自然贵族,拥有傲人的智商,拥有一般人所想象不了的出身环境,这些东西看似属于你,其实又不属于你,你要积极地回馈这个世界。

因此罗尔斯还告诉我们,经济上的不平等,应当适当地朝着弱者倾斜,要关注社会和经济的平等,用差异原则去纠正市场产生的不公平。

第三,在尊重中走向德行。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共性上都是平等的,就像大学这个词,University,它是两个词汇,一个叫Unity,代表着一,共性,一个是Diversity,代表着多元化。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在共性上都是人,有些人聪明,有些人愚笨,有些人有钱,有些人贫穷,看似属于你的,并不一定属于你。所以法律要维护社会秩序,要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通过约束我们能够过自由的生活,但同时我们要生出对他人的尊重,因为只有真正的尊重才是法律,才是良善生活的破题之道。

你希望别人尊重你,那么你也应该去尊重他人。

我很喜欢一个英文单词,Humble,谦卑。我后来慢慢地发现,这个英文单词是两个词汇,一个叫Human,人类,一个叫Able。所以我慢慢地体会,一个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够真正拥有作为人的能力,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我们并不拥有优越于他人的一切,我们即便拥有,也是我们所不配的。

愿各位真正能够在法治中过良善的生活,做法治之光。

真正的爱邻人是要付出代价的,爱邻人很多时候不是爱你喜欢的人,而是爱你所厌恶的人。

法律的重要功能是鼓励行善,为人的行善创造各种积极条件,使人免除后顾之忧。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作为入罪的基础而伦理作为出罪的依据。

道德分为:道德点赞、道德谴责、道德容忍。在道德上能容忍的,就没有必要发动刑法。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是浅薄,所以我们需要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去对话,因为他们会带领我们走出浅薄。

这个世界上没有本体意义的坏,所有的邪恶都是对美德的背离。

这个世界没有黑暗,黑暗是光明的缺乏,这个世界没有寒冷,寒冷是热量的消失,这个世界没有仇恨,仇恨是爱的匮乏--------爱因斯坦

人类的一切的坏都不过是对好的偏离偏离再偏离,它并不具备本体性。

贪腐就像蝙蝠一样在黑暗中翩翩起舞,而正义就像鲜花一样,你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看到它的美。

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马里亚纳河沟到珠穆朗玛峰,这个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

人总是想追求最优选择,但往往事与愿违,与其这样我们不如退而求其次,通过次优选择避免最坏的结果。

你没有多重要,不要在你看重的事情上附着不加边际的价值,法律的使命是维护社会次序。柏拉图对好的定义,这种行为本身是好的,而且通常会带来好的结果。

学术:学重要还是术重要,是学重要;

医术:医重要,还是术重要,是医重要。

学无术,可能无法让你得名得利,但是术没有学,这个术一定长不了。

真正的智慧是否定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乃是开启智慧的大门。

一个人如何诚实的对待自己,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们有多少人愿意去审视自己的人生,有多少人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值得一过的。

智慧,从你经历的一切中获得理解.-------托马斯.索维亚。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是做一个智力发达博览群书的人。

承认人类智慧的有限性,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怀疑的目的是为了修正和确信,而不在于彻底的抛弃和放弃,一切的怀疑都是为了确定。我们走出怀疑主义的迷雾,需要看到一个光明的前景,而不是为了进入一个更大的迷雾。

所谓看透,是透过这个东西看到了其他东西。

承认自己的智慧,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

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靠的艰辛的努力,如果死守积极自由,人就会成为内心欲望的奴隶,你在放纵中以为是自由,其实你是被奴役的。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读书】南京传

    600 MB

    876次浏览

    今日免费

  2. 2【读书】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702 MB

    587次浏览

    今日免费

  3. 3【读书】思维的囚徒

    370 MB

    202次浏览

    今日免费

  4. 4【读书】树木与房子

    478 MB

    790次浏览

    今日免费

  5. 5【读书】意志力

    457 MB

    439次浏览

    今日免费

  6. 6杨阳 短视频文案 粉丝倍增班-诚商数据

    200 MB

    992次浏览

    实用技术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